初秋的长春,天高云淡,长清公路旁的长春轨道交通3号线号线)南延工程项目施工现场依旧热潮涌动。风里带着些许凉意,却吹不散建设者额头的汗珠,也挡不住机械运转的铿锵节奏。作为长春市轨道交通网络的重要延伸,这条起于长影世纪城站、止于长春五十九中站的线公里,串联起毛家沟站与长春五十九中站两座车站,不仅是既有3号线功能的拓展,更将成为衔接规划市域快线双阳线的关键纽带,为城市南部交通格局注入新的活力。
近日,记者走进这片忙碌的建设现场,在钢筋与混凝土的交响中,探寻那些藏在轨道延伸轨迹里的奋斗故事。
长春五十九中站的高架站台上,尚未安装玻璃的站厅框架将远处净月潭的山影框成一幅流动的画。项目长董书博站在站台边缘,脚下的钢轨已经初具雏形,他指着线路延伸的方向介绍:“这条线路虽短,却是多种施工工艺的‘集大成者’。地下暗挖、明挖框构、明挖U型槽、地面路基、高架架设,五种敷设方法要在2.6公里内实现无缝衔接,每一步都得像绣花一样精细。”
顺着他的目光望去,线路沿长清公路的走向清晰可见:跨越天泽大路的路段,为减少对路面交通的扰动,采用地下暗挖工艺,实施工程人员在数十米深的地下,像“手术刀”般精准避开既有管线;穿越林区的路段,明挖框构施工快速成型,既缩短了工期,又降低了对生态的影响;临近长春五十九中的区域,高架桥梁拔地而起,未来列车将从这里平稳驶过,最大限度减少对地面教学秩序的干扰。
“每种工法的选择,都要反复考量旁边的环境、地质条件和功能需求。比如地下暗挖时,我们要实时监测围岩变形,精度控制在毫米级;高架架设时,桥墩沉降量不能超过3毫米,这样才可以保证未来列车运行的平稳性。”董书博说,这种“量体裁衣”的实施工程的方案,既是对城市空间的尊重,更是对市民出行体验的负责。
作为衔接双阳线进入中心城区的“高效通道”,3号线南延工程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延伸”本身。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七设计院结构副总体崔阳进一步解读:“南延工程是已运营的3号线的南部延伸线,可有效提升净月片区的轨道交通服务水平,同时衔接双阳方向,线路末端预留连接车辆基地的条件,为将来扩能改造以及轻轨大修基地作储备。”在他看来,“设计城市,构筑未来”并非空谈,“从某一种意义上讲,建轨道就是建城市,轨道交通能引领城市按规划意图集约发展,带动中心城区更新改造和新城发展,还能提高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大幅度的提高以土地为核心的城市价值。作为设计者,我们要以人为本,既要实现通勤效率最大化,又要兼顾生态友好,让精细化设计贯穿线路、土建、装修、机电等各专业,形成协同发力的设计闭环。”
董书博同样望着远处正在施工的区间,语气里满是期待:“它就像一个关键的节点,能让整个轨道交通线网的运转更高效。未来,市民从双阳线号线进入中心城区,时间将大幅度缩短,这就是我们建设的意义所在。”
毛家沟站的站房主体已经封顶,阳光透过尚未安装的门窗,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土建负责人刘万里沿着站内的通道行走,脚下的水泥地面还带着新浇筑的质感,他回忆起两年前这里的模样,眼神里泛起感慨:“2022年11月我们启动围护结构施工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冬天最冷的时候,气温降到零下30多摄氏度,冻土层硬得像石头,连挖掘机的铲斗都能磕出火星。”
因为紧邻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防火是头等大事。动火作业前要提前向林业部门报备,施工现场必须配备足量的灭火器和消防沙,甚至还要安排专人实时监控,如果出现火星立即处置。“有一次进行钢结构焊接,我们在作业点周围拉了三层防火毯,派了6个人轮班盯守,焊完一处就立即清理焊渣,确保万无一失。”刘万里说,那一段时间,大家口袋里都揣着防火手册,每天开工前的第一件事就是重申防火纪律。
东北的冬季,严寒给施工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混凝土浇筑后,要立刻覆盖三层保温被,再铺上电热毯加热,确保养护温度不低于5摄氏度;钢筋焊接前,要先用火焰预热,保证焊接点的温度达到规范要求。“最冷的那几天,工人师傅们戴着两层手套,手指还是冻得发僵,只能每隔半小时就到暖棚里暖和一下再接着干。”刘万里记得,为了抢在冻土期前完成围护结构,建设者们实行 “两班倒”,24小时不间断施工,就连除夕夜,工地上还有人守着测温仪,记录混凝土的养护温度。
吉林省建城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监理工程师赵云作为土建监理,全程见证了这一艰辛过程。
“轨道工程,土建先行。我们怀揣敬畏之心,从方案审核到材料进场验收,从钢筋隐蔽检查验收到混凝土浇筑旁站检查,再到主体检测与分部分项工程验收,一步一步,转眼4年过去了,这是一份执着的坚持。”如今,装修工程即将开始,赵云坦言:“要走的路还长。从地面砖的饱和度到墙面的平整度,从焊接的强度到防火漆的厚度,从高大耸立的车站到融入群山的淡淡绿意,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松懈。当工程顺利通车,一切回归平静,那才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也是对我们誓言的诠释。”
2023年10月,当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毛家沟站整体的结构顺利封顶的消息传来,工地上的建设者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那一刻,觉得之前所有的辛苦都值了。”如今,站房内的钢结构安装正在有序推进,砌筑工人的榔头声此起彼伏,刘万里说,“每一声敲击,都是在为早日通车倒计时。”
高架区间的轨道基床上,初秋的阳光依旧带着几分热力,铺轨负责人李纯正蹲在地上,用塞尺检查轨道与垫板之间的缝隙,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在钢轨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痕迹。“从7月8日启动铺轨作业到现在,我们已完成了近一半的工程量。轨道铺设是列车安全运作的基础,平顺度误差不能超过2毫米,轨距偏差要控制在±1毫米以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毫米精度’。”
初秋的天气多变,时而烈日当空,时而阵雨突袭。正午时分,建设者穿着长袖工装,戴着安全帽,在轨道间穿梭作业,不一会儿衣服就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背上;遇上阵雨,他们就披着雨衣继续工作,雨水顺着帽檐往下流,模糊了视线,就用袖子一抹接着干。“有一次刚铺完一段轨道,突然下起了大雨,我们赶紧用塑料布把轨道盖起来,几个人冒着雨压着布的边缘,生怕雨水渗进扣件影响固定效果。”李纯说,为了赶进度,大家每天天不亮就上工,直到天黑才收工,午饭就在工地上简单吃几口,“现在距离铺轨截止日期慢慢的接近,大家都憋着一股劲,一定要按时高质量达成目标。”
施工单位中铁三局铺轨负责人莫洪兴也表示,铺轨是工程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团队正通过“多点位”作业方法推进高架、路基段及地下段道床铺设,始终以毫米级精度把控轨距、水平等核心参数,“我们会克服困难、科学衔接,确保‘零缺陷’交付,安全优质完成铺设任务,为市民便捷出行和城市发展出力。”
在铺轨现场,记者看到一台轨排支撑架正在作业,机械臂精准地将轨排安放在基床上,工人则在一旁调整位置、紧固螺栓。“有了机械设备的辅助,能大幅度的提升铺轨效率和精度。但机械再好,也离不开人的把控。”李纯指着轨道上的标记说,“每一段轨道都要经过初调、精调、复检三道工序,确保万无一失。未来列车能平稳运行,乘客能舒适出行,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
长春五十九中站的站厅内,灯光已经点亮,机电负责人王苏正拿着平板电脑,对照着BIM模型检查通风管道的安装的地方。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管线像血管一样分布在站厅的各个角落,颜色不同,走向各异。“机电系统就像线路的‘神经网络’,供电、通信、消防、通风、给排水等几十个系统要在这里精准对接,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会影响未来的运营安全。”
3号线南延轨道机电工程总监理工程师邢国勇从监理视角补充道:“轨道平顺性是安全运营的基础,监理团队全程把控轨枕铺设、轨道精调等关键工序,确保线路精度毫米级达标。而供电系统如同‘动脉’,从变电所调试到接触网张力监测,我们都以数据化手段保障电力系统零缺陷交付;机电与通信信号则是神经中枢,监理会严格验收通风、照明及列车控制管理系统,确保设备联动万无一失。”
为了破解管线密集、接口复杂的难题,施工前期,王苏团队利用BIM技术进行了无数次管线综合模拟,将原本也许会出现的碰撞点一一排除。“比如站厅顶部,既有通风管道,又有电缆桥架,还有消防喷淋管,通过模拟,我们优化了每根管线的走向和高度,让它们‘各就各位’,既节省了空间,又方便后期维护。”王苏说,仅这一项优化,就有效地减少了返工率。
施工过程中,“首件验收”制度是质量的又一道保障。每一种设备、每一道工序,都要先做一个样板,经过验收合格后再批量施工。王苏说:“打造精品工程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现在环网电缆敷设已确定进入尾声,接下来我们将进行设备调试,为后续的联调联试打下基础。”
从长影世纪城站向南望去,3号线南延工程像一条银色的丝带,将城市的南部区域与中心城区紧密连接。这条轨道的背后,是建设者在林区防火时的严谨细致,是寒冬施工时的坚韧不拔,是铺轨作业时的精益求精,是机电安装时的智能高效,也是设计者对城市发展的深远考量,监理者对工程质量的执着坚守。不久的将来,当第一列列车驶过毛家沟站,停靠在长春五十九中站,当市民踏上平稳的车厢驶向目的地时,或许不会想到,这条便捷的轨道上,曾留下多少建设者的足迹。但正是这些默默付出的身影,让城市的交通脉络更加畅通,让每一次出行都充满温度。